陈布雷和陈立夫是蒋介石两个心腹负责国民党教育宣传法律制定
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最重要的两个文官是浙江人。分别是陈立夫和陈布雷,陈立夫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,协助处理国民党中央党务工作,在党内有较大影响力,参与国民党内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,担任教育部长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事业,如推行“战时须作平时看”的教育方针
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最重要的两个文官是浙江人。分别是陈立夫和陈布雷,陈立夫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,协助处理国民党中央党务工作,在党内有较大影响力,参与国民党内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,担任教育部长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事业,如推行“战时须作平时看”的教育方针
咱先把 1948 年蒋介石那荒唐事儿说透 —— 那时候他都快撑不住了:前线打一仗败一仗,一年丢了 150 多万兵;国统区的金圆券更离谱,一捆钱买不着一个馒头,老百姓都拿它当废纸烧;自己人李宗仁、白崇禧还在旁边盯着,就等他倒台;连一直靠的美国,也说要断援助了。
想当“校长”的人,最怕的就是毕业——1938年武汉防空洞里,蒋介石把《论持久战》拍在膝盖上,对白崇禧撂下一句“若润之在我党,这颗星轮不到你我”。一句话把桂系“小诸葛”怼到墙角,也把“接班人”闹剧掀了底牌。
一百二十年后,杭州档案馆里解密的半页日记被拍成照片,我蹲在地上读完,后背直接冒汗:原来教科书里那张冷脸,夜里挨个给女人打分,旁边还写着“能换多少条枪”。
说起国民党情报系统的那些事儿,总绕不开中统这个庞大机器,而徐恩曾就是它运转了十五年的核心齿轮。这家伙表面上看文质彬彬,戴副金丝眼镜,讲话总带点书卷气,可骨子里头藏着股子让人不寒而栗的算计劲儿。
1950年冬,台北松山机场的寒风卷着细雨,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的脸上。舷梯上,陈立夫裹着厚重的黑呢大衣,双手死死握着一个牛皮纸信封,里面是他连夜写的三页效忠信,字里行间满是请求,却连递到蒋介石面前的机会都没有。
1955年冬夜,台北街头电线密缠,气压低沉,众人步履匆匆。彼时,大西洋彼岸的霍华德号航母正在台湾海峡对峙,蒋介石心事重重。没人能想到就在这个敏感关头,国共两党因统一问题真正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秘密博弈。到底是蒋介石自愿,还是情势所迫?谁又能料到,所有波澜之后,竟
1957年台北荣民总医院,58岁的陈立夫盯着血糖报告叹气道:“这病要缠一辈子了。”此时距蒋经国确诊糖尿病仅两年,两人同为国民党高层,却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求生路。陈立夫端起中药碗配着西医化验单,蒋经国则扎着胰岛素针管躲着医生劝诫。这场跨越40年的“抗糖大战”,为
胡为善,《父亲胡宗南回忆录》,台北:传记文学出版社,1995年
她曾以为手术是终点,却没想到只是一个逗号。57岁那年,手术台上的她还带着劫后余生的轻松,谁料两年后体检报告上的“转移”两个字,把她重新拉回现实。她的经历,很难不让人停下来反思: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?
1951年8月25日清晨,台北市极乐殡仪馆外停着一辆并不十分起眼的吉普车,蒋介石缓步下车,拄杖微颤,身后跟着几名随员。走进灵堂,他停在灵柩前足足站了五分钟,随后自言自语般低声嘟哝:“果夫太年轻了,他不该这么早离开。”守灵的赵棣华听见这句话,轻轻应了句“是啊”,
日军侵华战争期间,平津沪杭宁汉等地大批高校、研究机构西迁或入东南腹地,在艰难行进中,得以保存读书的种子与学术研究的师长,使文化教育的命脉不绝。先后两轮大学迁徙(1937年“七七”抗战后、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),筹建及实施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、西北联合大学